凝心聚力共学习 携手同行齐成长(微信公众号新闻)
凝心聚力共学习,携手同行齐成长
——天宁区宋子吉班主任工作室第八次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10月27至28日,天宁区宋子吉班主任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在线上认真观看了第五届长三角家校合作论坛的公益直播。
讲座中,我有两点印象非常深刻,第一,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现在这种疫情背景下,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疫情期间,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心力。我在班级群里转发关于如何预防肺炎的方法,转发调整情绪的小技巧,更是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每一个孩子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了解病毒,了解疫情,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孩子们用画笔制作,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利用线上班会向大家宣传预防病毒知识,录制视频为大家讲解防护注意事项;孩子们还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减少感染风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为唯分数唯升学困扰,加班加点、勤学苦练成为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的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教育者心中缺少了大写的“人”。我们要指导家长重视孩子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提升做父母的层次。从肯为孩子花钱上升为肯为孩子花时间,再到肯为孩子学习,最后甚至肯为孩子改变。引导家长少说这三句话:“我没有办法,管不了这孩子”,“我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我不懂教育,真教不了孩子”,让家长意识到轻言“我没法子,管不了这孩子”其实是一种不用心的教育,是一种责任的放弃,应该花点心思、耐心细致地引导,那样是可以成为孩子的解困者的;让家长树立这样的观念:教育好孩子就是拥有最大的投资与财富;不懂教育不要紧,家长可以学习,教育说白了,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放在首要位置。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堂堂正正、幸福快乐的人。
学校教育从来就不是孤岛,学校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家长是否能够亲自陪伴孩子,创造出“成长点。”对孩子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本次论坛上,专家对于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讲解以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在调查中发现家长也非常愿意加入到家校合作中来,但没有比较好的合作契机,这也是我们应该多思考的。家长应该要把教育的责任分清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同时,对孩子要高度负责。社会发展到今天,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心的共性问题。高标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有益于合作快速成长;只有这样,孩子的成绩才会进步,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加强。天下的老师都希望桃李满天下,同样,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这是理想的想法,并不现实。光靠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家长、班主任就是一个三角形的关系,三者之间,必须合作,才能共赢。
想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氛围,奠定情感基础。学校应当创造有效路径,便于家长和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让孩子内心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不是忐忑的,有时家校沟通联系过后,家长给孩子一句爱的表达、一个爱的拥抱,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接着学校和社区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定期通过线上线下家长会、微信推送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
吴重涵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现代性”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吴教授介绍了著名的《科尔曼报告》,它全美范围内调查公立学校教育公平问题的大型实证研究报告发现,学生学业成就首先取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的影响(主要是任课教师素质的累积性影响和学生同伴的影响,还有相对不显著的学校设施和课程变化的影响)是第二位的。只有当家庭的影响负向时,学校的影响作用才比较显著。这个结论令人震惊,直指一度被忽视的家庭教育,才是影响儿童学业的最重要因素。
学校要着力从机制入手,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有效家校共育机制,用有效的机制指导学校开展家校共育。要把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首先具有明确的家校共育理念,将家校共育工作列入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规划,有共育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等。其次学校应把家校共育作为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同学校重点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价。
通过观摩学习,更新了我关于家校合育的一些理念,深刻地了解了家校合育的现状:家校合育实施效果易受内容、方式、类型、家长认知等因素影响;家校合育实施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家校合育是拉近班主任、家长、学生距离,提升班主任教学水平、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方式;家校合育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来贯彻落实,切实提升家校合育的效果。
“双减”背景下该如何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呢?首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的出发点和愿望是相同的,“一切为了孩子”,家长是老师的合作伙伴,老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其次,老师要认真观察孩子,根据孩子实际,与家长一起找出孩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思考教育方式方法。当然,还应当给家长一定的教育方法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效果。家庭、老师、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各有优势,如能形成教育合力,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教无涯,研无止,学无尽。为期两天的家校共育主题的论坛,不仅让老师们开拓了视野,也让班主任们更新了专业理念,以学促研。登高望远,工作室的老班们将怀着赤子之心,不断探索,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