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礼仪琴弦 奏响家校共育乐章
——天宁区宋子吉班主任工作室第九次活动
秋是冬的韵脚,冬是春的序章。2022年12月6日下午,宋子吉班主任发展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线上集结,开展第九次活动,围绕“家校共育学生礼仪习惯”这个话题展开研讨。
1.线上观摩 “云”间成长
首先,工作室成员观摩了两节线上班队课,分别是由青龙实验小学汤琦老师和华润小学姚玉婷老师执教的《漫步脚下 我“行”我秀》和《蓝绿红灰,快乐回家》。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一场活动就是一次专业的研讨,一次精彩思维的碰撞。观课结束后,汤琦老师和姚玉婷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工作室成员就两节课的听课感想各抒己见。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可谓研有实效,研有所得。
汤老师从“八礼四仪”入手,从校园的“行走之礼”辐射到社会生活中的“礼让三先”,引导学生争做文明懂礼人。姚老师从“垃圾分类”入手,以童真童趣的语言帮助一年级的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2.凝心聚智,教研共进
陶艺老师:姚老师的这一节班队课带领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了垃圾分类的几种标记,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并进行尝试,活动形式非常丰富。
张敏老师:汤老师通过视频引导孩子们如何做讲文明、懂礼仪的小朋友,让孩子们自己判断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孩子们学习、践行“行走之礼”。
姜婧茹老师:姚老师的《蓝绿红灰 快乐回家》一课能够关注学生生活需要,切实学生培养垃圾分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蒋核芳老师:汤老师这节班队课的名字起得别出心裁,寓意深刻,既包含了行走之礼,又涵盖了学生的自我展示,可谓匠心独运。
唐玲燕老师:两节班会课都是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授课,环节清晰,主题明确,都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班队课的主题。
许云老师:汤琦老师开展的“漫步脚下,我行我秀”班队活动课,能提高学生对文明行走的认识,把文明行走落实到生活中去。
曹洁老师:垃圾分类以及行走之礼可以说是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在两节课中老师的设计也有体现了家长参与。
魏倩云老师:两节课都关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学情。
董凝艺老师:礼仪习惯里有一项是不能乱扔垃圾,姚老师的这堂课专注于垃圾分类,能更好地让孩子辨别垃圾,做到不乱扔垃圾,更好地环境保护。
沙可老师:汤琦老师的班队课内容的表现富有形式,活动的设计富有创新,活动开展非常规范有序。
岳旭勤老师:姚老师这节班队课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1、学校主导,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2、家庭辅助,固化学生的垃圾分类习惯。
3.“研”途花开 众行致远
研讨结束,工作室领衔人宋子吉老师作总结发言。宋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同时也对两节课做出了高位引领:姚老师结合学校“垃圾分类”的研究主题,设计了精巧的班级活动,体现一年级活泼的课堂氛围,十分新颖。同时宋老师对课堂活动安排的顺序、图片展示等细节提出了小小的建议。宋老师认为汤老师的课紧扣工作室研究主题,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实现了家校共育。但是台上台下的互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足,课堂在生活中的延续体现不够明显。两位老师深受启发,也将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研讨活动不仅仅是实践的展示,更是思维上的碰撞、理念的交流。我们将继续一路向前,共研成长,奏响家校共育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