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一人推磨像牛车水,两人牵磨像扯蓬船……”5月19日下午,一曲经典锡剧《双推磨》选段在常州市北环路小学里唱响,优雅抒情的曲调,包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别具江南风韵。这么动听的戏曲,谁不想学一段呢?
为了弘扬戏曲艺术,普及家乡文化,现代快报小记者工作室特邀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刘平鸽老师走进常州市北环路小学,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锡剧知识普及课。刘平鸽,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原常州锡剧团团长。主演大小剧目五十余部,联合执导了多部大型锡剧,多次获得省市级大奖,被专家誉为有创造力的性格演员。代表作有《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双推磨》等。
活动中,刘老师通过亲身表演和专业的说明,生动详实地介绍了江南地区的戏曲种类与概况,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特点。小记者们对“什么是戏曲”、“家乡有哪些戏曲种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除了我知道的京剧以外,还有沪剧、越剧、黄梅戏、昆曲、评弹等等这么多戏曲种类啊!”小记者们惊叹不已。那么,我们家乡的剧种叫什么呢?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它的名字——锡剧。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常州、无锡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珍珠塔》等。在锡剧乃至其他剧种里,都有各种不同的行当,刘老师以“生”、“旦”为例,向小记者们介绍不同行当的区别与表演形式。其中,所有的表演都离不开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口眼手身步”,它们是戏曲艺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体现。听老师讲了这么多戏曲知识,小记者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要跟随老师学唱一段。刘老师便将《双推磨》的经典选段教给大家,瞧,小记者们学得有模有样呢!
锡剧作为常州的本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但现在大多数观众与爱好者都是老年人,使得发展的步伐难以前进。刘老师说:“我最希望的就是有年轻人,尤其是孩子,能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锡剧。今天看到常州市北环路小学的小记者这么热情,真的很开心。”本次活动在北小娃的心中播下了一颗锡剧艺术的种子,同学们在走近锡剧艺术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对吴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