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地教室里和校园里。”
拜读了成尚荣的《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似一盏明灯,教育的明灯由模糊至清晰,日出般地跃然于心胸,光辉夺目,儿童立场、童心密码。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显然,不研究儿童,不认识儿童,教育的旨归无法实现,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既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问题是,我们对儿童真正认识吗?答案一定会是:儿童是熟悉的陌生者。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简洁形象,恰恰给出了“认识和发现”的真义——对于教育者,儿童始终应在自己的前方,在自己的视野里,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哪怕他从事的是再伟大的事业。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常常撞倒孩子,正因为此,成尚荣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 12 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 童、引领儿童,这三个短语的根基在“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 ,发现真正的儿童”——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师歌》所指?成先生提了四点“回到”:
儿童研究的主题是认识儿童,发现问题,促进儿童发展。研究的方法是比较丰富的,我认为,“四个回到”是儿童研究的基本路径。
其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和天性,自由也是儿童创造的保姆和田野。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认定,在心性上,儿童是探究者。而探究的天性,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因而儿童是哲学家。此外,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又一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名师是善于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的人,他们善于,才会从本义上、本质上去认识和发现儿童。
其二,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儿童的生活是整合的,互相融通,互相支撑。他们至少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现实的生活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这是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可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无形中将儿童生活世界割裂了,生活单一了,不完整了。同时,三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往往发生冲突,儿童常处在价值困惑中。真正认识与发展儿童,应关注他们整个世界,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离开生活世界,便是离开了儿童;割裂了生活世界,便割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忽略了价值引领,便忽略了儿童价值意义的生长。而名师善于把握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其三,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性“潜伏”在现实性中。名师的教育目光、研究的重点善于从儿童的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领教育从现实性走向未来性。
其四,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游戏在哪里存在,儿童就在哪里成长;游戏在哪里结束,儿童的发展就在哪里止步;尊重游戏方式,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维护游戏机会,就是维护儿童的权利;引导游戏活动,就是引领儿童成长;研究游戏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名师不仅善于组织指导儿童游戏,而且其本身就是出色的游戏者。此外,我认为,儿童研究还应该抓住“两个重点”。
首先,要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
儿童认识与发现中,常常发生脱节以至成为教育的悖论:现实生活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问题、缺点,因而常处在教育的焦虑中;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天性、特点和伟大,常将儿童理想化。实践与理论如何互相走近,互相关照,产生积极有效互动,如何在其中发现儿童的真实性,发现真实的儿童,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与考验。名师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与考验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
其次,要研究儿童是怎么学习的。
儿童的学习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黑洞。儿童研究的使命与智慧正是让这一黑洞敞亮、澄明。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他才会进入学习状态;当儿童真学习的时候,他才会经历真实的过程,才会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当儿童会学习的时候,他才会在学习中享受和成长;当儿童创造性学习的时候,他才会萌发创意,成为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创造性学习应当是名师进行儿童研究的重点。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儿童立场》一书,就是学问之书,其中藏着太多“可能性”,是学问的可能,实践的 可能,思考的可能,书写的可能……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他那些迷人的话语,令我一见难忘:“教师——悬在屋顶的金星”“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小学教育好比一个谜语,这是人生之谜,解开谜就会拥有更美的人生”……还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一句:“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就让我们追随成尚荣先生的脚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陪孩子们一起站立在课堂中央,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
黄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