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立场的起始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是否得到保护,关乎儿童立场的定位,而尊严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和依托则是:是否受到人们的尊重。只有对儿童充分尊重,才能把儿童当主体,蹲下身子,从儿童出发,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用儿童的感觉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语言去沟通交流,没有尊重,就没有好的教育,儿童立场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为此,尊重是儿童立场最为基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是儿童立场的起点。
尊重不是成人的专利,渴望被尊重,这也是儿童的本能,因为尊重,将会让儿童聚集无穷的能量,形成自强的品格,洋溢自信与快乐,绽放健康和阳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自我教育需要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和上进心”。
一、尊重儿童,就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
生活中,十个孩子九个都“贪玩”。教育专家成尚荣认为:“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游戏者和探索者。“玩”是儿童特有的本能和天性,是“自由”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席勒曾言“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我们要确实蹲下身子,真正理解“自由与快乐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完整的童年又意味着什么?。
相比现在孩子,我们童年的物质生活应是清贫的,但精神生活却是快乐的。在父母自由宽容的天地间就像路边上一株小草,舒畅地乱长。今天,当我们面对着被拘束在高楼书房中的儿童,发出的“我要玩”的呐喊,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平衡?我很困惑。
二、尊重儿童,就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除了要顺性而为外,还必须依规而行。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成长是伴随终身的过程,而成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符号,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让我们都蹲下身子吧,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人格尊严放在首位,少一分急功和近利,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艺术一些。
三、尊重儿童,就要承认并关注个体的差异。
自古以来,但凡做教育的,都不会也无法否认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后天环境造就的,有认知的、行为的、心理的……,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独具特色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只有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才会有因“材”施教的可能,才能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每个差异的个体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都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即使是身患残疾,依然相信上帝为他关闭了一扇窗的同时,总会为他开启另一道门。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便是垃圾也可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面对有缺点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更不应该嘲讽和责怪,我们要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个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努力将其放大,令其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四、尊重儿童,就要付真爱,以人为本。
“如果学生对你第N次发火,我们就报之以第N+1次微笑”,尊重不是投桃报李,而是以德报怨。老师对学生极大的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服,有一句话叫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种诚服将会化作学生对老师永远的敬重,将会化作学生学习中的绵绵动力,将会是班级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的叠加则是浩然的班风。
五、尊重不是溺爱,绝不是无条件的迁就。
我们的尊重要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让他们在受人尊重的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在孩子们身上反向生长的恶风劣习,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拿起“剪刀”,在注意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行进有效的校正,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就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也是必备的经历和财富。去除“毒瘤”,才能健康成长,才是更加完美的尊重。
尊重不是价值连城的奢侈品,可以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在你们的只言片语中,有时只是淡淡浅笑,有时只须默默颔首,一句温馨的祝福、一声真诚的道贺……尊重真的很简单,但她确能沁人心肺、令人幸福、催人上进,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对孩子们如此吝啬。让我们与尊重携手,让孩子们与尊严同在。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隐私、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感受,甚至是他们的“光怪陆离”和“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尊重的土壤里开枝散叶,在尊重的浸润中茁壮成长,长出尊严与自信,长出阳光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