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了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 教育从这里出发》一书,细细品读,慢慢体悟,受到很多启迪。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教育是依靠儿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往往站在成人的立场,以成人惯有的思维,把成人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成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却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为此,成尚荣老师提出:儿童到学校学习,成长是主题,儿童的立场是根本,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在真实的“体验”中经历成长,是儿童立场的内涵和根本。
细化到语文教学,“”儿童立场”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师生浸润生命的滋养,直至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与课程标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谋而合。反观自己的教学工作,的确有许多不足。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站在儿童立场? 首先、站在儿童立场教学就要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儿童
1.了解儿童的体验
学生的体验蕴藏在他们的声音中。它可能是一段叙说、一次交谈,也可能是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
2.“倾听”儿童的思想
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了解学生的体验,还善于倾听学生声音背后所隐藏的思想,使其成为对教学有价值的素材。如,在《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伊始,一位学生说:“装满昆虫的衣袋一定很有趣,我也想把自己的衣袋里装满昆虫,那样上课才有趣。”他的潜意识是上这样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趣,假如我们教师把它当成科普类文章,学生则感到索然无味。
其次、站在儿童立场教学就要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1.丰富感悟的思考角度
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历程――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这样,你就会与儿童共同呼吸、共话精彩。是否站在儿童立场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张扬孩子的天性。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育教学才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起波澜。
2.准确把握感悟的“度”
我们在课前研读文本,必不可少的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的视角去看问题:如果让学生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会用什么问题?……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儿童立场,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只有让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并坚守着“儿童立场”,我们才能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才会构建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才会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而这最终必将会把我们引向神圣的教育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