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书心得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的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让受教育者有“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
可见,所谓“儿童立场”,就说教师要维护儿童的人格与尊严,从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我们翻词典可知道,“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得态度。问题是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立场,教师作为成人,又该如何去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难道教师在教学时要化身成为儿童?“儿童立场”这一概念就很容易混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主客体关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其实,先了解“儿童观”和“儿童的观点”。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或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这里特别强调是教师的儿童观。
历史上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帮助教师以及大众认识和了解儿童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这一过程还在继续,所谓的“儿童立场”不是一个人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大家聚在一起泛泛而谈就有的,是在学者的发现和研究下不断发展的。对于教师来说是逐渐学得,乃至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常识的。
随着后来心理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再运用已发现的理论对儿童的学习进行引导,就可以挖掘儿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然而,每个教师的成长路径都不一样,其儿童观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再说儿童的观念。假如把先天性遗传因素排除在外的话,那么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环境和教育。儿童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尤其是家教的不同。他们在进入校门以前的观念、想法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更清晰、系统、正确,而有的则不然。很多教师遇到观念各异的儿童就免不了抓耳挠腮,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应该意识到,儿童的教育问题,肯定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能是儿童自己说了算,如果是这样,那就彻底乱套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成长中的儿童的对接。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算是好老师。
总体来说,教师要对自己日常教学时的所见所闻保持敏感,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观念、态度及行动来提升自己的水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尤其是要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教育,了解自己,了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