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派观察》,解“苏派”教育之惑
在假期里,通读了由成尚荣所著的《流派观察》一书。了解了有关“苏派”教育的相关论述。所谓“苏派”教育,是基于江苏的特有的地理、经济、文化背景,植根于江苏历史文化土壤,传承江苏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形成的具有江苏教育文化特征的派别。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将书中的内容结合我的认识来简单的谈谈。
1 、加深了苏派教学流派的认识和理解,更正了以往在教育教学概念与观念的错误认识。就我自己而言,对于“苏派”教育流派的学习,这还是第一次。以前虽然有所了解,但对整体流派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深刻。通过阅读,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说: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苏派”教育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而是由这些人和群体共同组成的一个派别。“苏派”教育是一种地域概念,是一种文化概念。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认识,教学实践,教学思维,教学行为;是我们的立教之本,治教之道,兴教之路。“苏派”教育是一种流派,更是一种精神归属。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认同。同时“苏派”教育所强调的,不只是一个江苏的地域概念,更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教育风貌,它是独特的教育精神、教育理想的符号。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是不断生成、聚合、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而充满着创造的活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 、新课程改革使苏派教学呈现出了带有鲜明江苏地域性的多元追求与显性特征。在苏派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彩纷呈的“苏派教学思想”。
“苏派”文化核心观点教育一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二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精讲,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学习、理解、领悟并掌握苏派教学的内涵,才能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加以运用,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3、“清简、灵动、精致、厚实”是苏派教学风格。它是“苏派”教学流派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基础。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需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萌生自己的教学主张:二是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己所长,发挥优势,把自己的性情和教学统一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三是要认识到教学主张与风格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读书、深入实践、自觉反思、及时调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走自己的路”。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成长为富有个性的教师,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