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成长——名师成长密码(草稿)
世界在变,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视野在开阔,观念在更新,教师承担的又是教化他人的责任,每位老师必须自我自觉地成长。
一、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三毛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信不信,由你。
——梁晓声《中国生存启示录》
口袋里有钱,手里又有书,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经济给予你生活的自由,书籍给予你灵魂、身体行走的自由。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努力发展成为一名学者。给予教师职业一种儒雅的气质。因此,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生活最好的一种选择。读什么书?经常说的专业书籍和非专业的书。我们经常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必须要去读教育教学专业的书籍。个人觉得专业成长是不够的,更要人生的成长,所以还需要视野范围内的阅读。
2.读一读备课类书籍。这里不仅仅是教学参考书,也不是很支持到网络上去学一些教案,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读与备课相关的文章,典籍。在阅读思考中,你会有新的领悟与发现。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堂课的40分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来支持。(举例)
3.不是很支持的网络上去看一些现成教案,但是我觉得可以去读一读名家名师的课堂。(步骤)
4.还包括去阅读身边的同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成就有一半靠自己的努力,有一半靠平台对你的成就,当你失去其中一半的时候,你其实也同时失去了另外的一半。换而言之,靠个人努力你能实现小成就,靠一个优秀的平台你能取得大成就。努力+平台=个人价值实现。平台大于个人,选择大于努力。根据自己追求的目标,结交,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
当然包括读学生,课堂等等,因此阅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事情。阅读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最好选择。
二、选择一条自主发展的成长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是被市里、区里、学校里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裹挟着向前发展的,培训辐射、吸收的效率有待考察。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只有外部力量,而无内部动力,抑或说只是内部动力的弱化,都不能使人真正成功,也不能使教师真正发展。
1.自我规划
我们有时候不能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尽管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但更多的是基于制度、上级的要求而工作、生活,没有清晰地把握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和目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有效的自我规划。,可以签订一份如书中提出的契约——自我成长契约
2.自主成长
教师的成长过程必须建立在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自主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譬如制定一份学年发展目标:(1)潜心钻研一位教学名师。(2)摘读两份核心教学杂志。3、参加一次优质课大赛。4、领衔一项课题研究。5、参与几次课堂教学高层论谈……
3.自我修养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一种浓厚的感情。《名师素质》这本书中,人应当有崇高感,应当对人生意义的建构,对幸福的建构,要使老师认识到,幸福是一种有德行实现活动,虽然教师增强责任感,更富有使命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到幸福的意义,由此而去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三、保持对生活、学习的自主思考能力
1.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学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教学的各种流派,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去做不懈的研究。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事情:外出听课,名师的课堂让我们羡慕不已,听时热血沸腾,做时连连受挫。其实我们应该独立的思考,批判的吸收,哪些方法适应我的课堂,我的学生。就如上文中我谈到的:为什么不要轻易去接受来自网络纷杂的教案,它们会左右你的思维,让你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
2.自我反思的能力
《名师基质》这本书谈到:反思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制名师的课,不会自己思考,不会自我创造,成为“无视”阶段,第二阶段,与名师同台上课,因为专家评价而或喜或悲,一会想起某个名师的严谨丰厚,一会儿想模仿另一位名师德潇洒自如,一会儿又想起另一名师的创意迭起,这个阶段称为 “外视”。第三个阶段,不再过多关注别人的感受,而是追问自己的内心,我上出真实的自己了吗?在一次次对自己内心严厉审视过程当中,努力的寻找属于自己课堂感受、课堂状态,这一阶段称其为内视。
每一位想自我发展的教师,其成长需要在这三个阶段上进行,发展,并伴有深刻的思考,养成习惯,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四、做一名记录自我成长的研究者
人的成长,是一瞬间的事情。人的成熟,却是一种岁月的积淀。这岁月就在我们经久的每一天的教育里。我们要学会记录走过的日子。
1.记录教育的故事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们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导学生文化知识,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课上课下,学习生活,接触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和学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或暖人心扉、或引人深思、或振聋发聩,为我们的教育生涯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2.反思教育的现象
教育故事不是简单的记叙这个故事,也不是为了从情感上感动读者。很多时候,一个故事、一篇教育叙事都是为了引发人的思考,表达一种教育观点,阐发一种教育理念,传递一种思想价值。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立体地去分析它,并且提出你的观点以及解决之道,这样故事就有了价值。
3.发表教育的新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碰到的问题可能大同小异,于是我们把日子过程波澜不惊,每天一样的太阳、月亮,迎早送晚。我们要学着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别的想法,其他的做法?把定势思维推向一个新高度。
(举例:小组学习)
很多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当你思考的时候会从一个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的教学体验,这就是你的灵感,灵魂,如果用恰当的故事描述出来,就一定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故事或教学随笔。看看我们膜拜的名师:窦桂梅、李镇西等老师,哪个不是勤于笔耕?窦老师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