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度反思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重要启示,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我们教师在教育改革研究中,在核心素养落实教学常规过程中,就要着眼于中国特色进行思考。
首先我了解了中国学生为什么发展核心素养及内涵是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于素质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提升与超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涵界定上,能力与品格并重;在价值取向上,个人发展取向和社会发展取向二者融合、统一;在具体实施上,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落实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国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选择,有偏向于成功生活的,有偏向于终身学习的,也有偏向于个人发展的,还有采用综合性取向的。中国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就是既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而且二者是统一的、融合的。坚持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的统一、融合、互动,这正是中国的一种表达与追求,这种表达与追求,将核心素养研制以及今后的实施、落实,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如果要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从总体上作一个概括的话,那就是:其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其次,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实际是学校的创造。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这一主题意味着,核心素养之于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转化”。所谓转化,一是指应以核心素养统领、引领、深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以素养为导向推动课改的深入。统领--所有课程都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决不意味着核心素养只指向国家课程,而校本课程则可以不指向核心素养;引领——引领课改的方向,端正课改的价值,以课改推动学校教育的转向;深领——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进行深度反思,研究并逐步解决课改中深层次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核,从方法走向理念,将“人”永远置于课程的正中央。
转化既有具体的内容,还应有转化的前提与基础。假若缺乏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转化很可能失却方向和理念,而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活儿,因此,转化仍然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的问题,换个角度看,转化本身就应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的过程。
核心素养即智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就是让学生生长智慧,做一个智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需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成功者。同时也应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价值结合在一起,二者都不可忽视。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有我们的中国框架——自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在与社会相联系的实践中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价值引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文化基础和文化学习,要重视知识学习,要在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文化品格、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价值取向,即克服学科本位。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落实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道德和品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