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选书时想既然一定要读,那么就选个陌生一点的吧,于是尚荣老师《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一书就放在了我的案头。
字里行间,一清瘦老者,一酽茶,一折扇,一笔,一稿,一书桌,敬意不由心生,于是,由序至封底,思惴量度,收获有二,一概念由模糊至清晰;二如何全面、联系实际地理解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等的“聚焦版”。那么,如何聚焦?如何从众多素养中找到“关键的”素养?必须根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发展的需要,为个体过上成功的生活做准备。但是,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核心素养应该适应、促进21世纪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但是,需要有优先顺序。比如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应当排在前列,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核心素养又是综合性的,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围会有一定的,甚至相当的共性,如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但因为国情差异,特别是各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同,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必须被大力强调: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所以要求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
就我国而言,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强化版和升级转型版。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