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北环路小学数字化特色的办学理念
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刘娇
摘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在发生这一系列的变革。抓住信息化的契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北环路小学数字化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多年实践,简述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字化、以人为本
一、基于学校数字化特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6年 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框架和要求。那什么是核心素养?爱因斯坦曾经在《论教育》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多么地精辟!多年以后你可能掉了具体的定义、公式、公理等,但是你不会忘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你不会忘记做人的道理等。这些留下来伴随着学习者的未来的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化时代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不确定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教育信息化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了全球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信息化革新了教育的形式,同时也变革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
3.学校数字化特色为核心素养提升提供保障
北环路小学是一所信息技术特色的老校,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就走在了市、区的前列。学校的学生电子档案包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等奖,网络阅读平台获得省二等奖。学校与公司合作开发的“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给学校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技术、理论的保障。平台进班,每位学生都配备一台平板电脑用于学习,为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持。北环路小学多年来致力于教学改革,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数字化特色和课堂改革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二、信息技术助力提升核心素养
1、信息技术开放学习时空,提升核心素养
传统教育模式下,受限于课程计划,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局限在课堂中,离开课堂后学生由于缺乏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指导往往很难开展自主学习。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突破了空间的局限不再局限于课堂,另一方面,学习的来源也不再局限于老师、书本,他们可以从同伴、家长、社会人员和互联网上获得,真正实现了学习在时空上的自由。例如我校长期实践的预学单,通过老师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在针对一些学习难点时,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微视频放在学习平台上,一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的同学可以自己上网区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手段不但扩宽了学习的时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为中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教师群体而言,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拓展思维习得知识;利用画图软件和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的演示,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利用信息技术弥补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在局限于接受学习,而是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供学生灵活选择,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我校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学习毛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保护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自学自理,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自学自理 ”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现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己理解的掌握的内容可以共同分享,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得更深刻。“少教多学”指学生能够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尽量少将或不讲,要讲在关键之处,把重点难点讲透彻。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思考问题,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以学定教”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索知识、积累经验、提出问题,老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3、信息技术改变评价方式,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系统性、前瞻性和客观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教育评价在这方面有着不好超越的优越性。在我们学校的前景数字化平台上,可以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痕迹和作业以及测验情况,这种记录方式丰富了对学生评价的材料,并且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评价主体上,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是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前景数字化平台上,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而是辐射的更深更远,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家长、学校领导也可以参与其中。借助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学评价具有了全面性和动态性。通过平台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每个人都成为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这样双向的评价体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进行自我反思,有利推动了小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化时代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不确定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以人为本,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互联网资源的适时介入来增加课堂容积率,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