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成尚荣老师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获益颇多。
核心素养是个新概念,其实,它不是全新的孤立的理念,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它吸取了很多的国际经验,在从前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它把强调先天的禀赋的素质教育升级到强调后天培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强调的核心素养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把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互动统一,其中国表达主要体现在必备品格上,也就是道德教育——立德树人,道德教育我国自古就有,并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去破解中国和世界的道德危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而永恒的命题,而核心素养则是对此命题作出的明确回答,不仅事关教育改革的方向,而且直接决定具体教学行为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对其的定义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以下几个方面让我深受启发: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索、建构新的育人模式,这个育人模式的实质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要树完整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和谐发展的人,不是“育知识”,更不是“育分数”。德育在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恰似“人”的一撇一捺,支撑着人的发展。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就是那“千年古树的万年根”。
二、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首先是道德教师。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教师不是教学科的,是教人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一位物理教师这么说:“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所有学科、所有课堂都要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心中一定要有素养发展概念,决不能只是知识和分数。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阔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生命力。
三、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
要了解、要确立儿童的主题地位,就必须研究儿童——教师首先是儿童研究者。以往我们也研究儿童,其目的是为了教学。但是,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儿童研究的过程。儿童研究的总主题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认定其为天才是因为他的可能性有待承认和开发。陶行知也说,孩子人小心不小,若把小孩看小了,自己就会比小孩还要小。在陶行知看来,儿童不仅是活的,而且是伟大的,因为他有巨大的潜能。
四、解放儿童才是真正发展儿童。
只有解放儿童才能真正发展儿童,否则儿童的自主、发展都是一句空话。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不解放儿童,不让他们自主、积极地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去内化,哪来的核心素养,哪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下的教育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方面束缚儿童,用知识、分数填塞他们的头脑,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堵住他们的嘴巴,用简单重读的训练捆绑他们的双手,用作业、考试、竞赛塞满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空间也被绑架了,眼睛只盯着书本了。这种现状不改变,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便无从谈起。
五、让学生站立在教学的正中央。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提出的“让学生站立在教学的正中央。”她还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来教人的。”人,是教育的主题和主体。人,永远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研究学生是怎么在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才是超越知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学生永远站在学校的中央,站在课程的中央。教学结构改变的原则应当是以学定教,即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核心素养蕴藏在自主学习之中。学生创造性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杜威说得好:“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真正的学习是真正的思维品质、能力、方式的培养,让学习真正发生,应当是思维真正发生,深度学习,说到底是具有挑战性的思维学习。
六、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
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学习,改变教师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这一要求并没有真正达到,课堂教学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原因究竟在哪里?固然有许多技术性问题,但教师没有学会改变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有学者调侃说:要让教师的旧理念旧习惯“断气”。断气,意味着决裂,意味着真正改变。我们不防这样提醒自己:我们的旧理念旧习惯“断气”了吗?我们学会改变了吗?
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教育也在改变,我们要学会改变。让我们把“学会改变”写在自己的心里,写在自己的行动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