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可感知的德育理论 ——读《最高目的》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可感知的德育理论

             ——读《最高目的》有感

                                                            

本书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道德卷,书中对于德育的讨论让我感触颇深。德育是不能高效的,所谓的“高效德育”恰恰不是真正的德育。讨论德育,不得不讨论教育,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即道德教育”。而所谓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去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所谓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是尊重人的方式,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认知规律的方式。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成熟,身体健康成长,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是一个浸润、濡化、熏陶的过程,既不能迟缓,也不能超前,否则就违背了发展规律,就不是“善意”的,不是真正的教育。严格来说,教育是一个“慢效”“迟效”的过程,大概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如此,德育是否可以慢一点呢?韩国儿童心理科医生写的那本书《好妈妈慢慢来》,启发我们的是:好教育慢慢来,好德育也要慢慢来。

在促进个人道德完善的教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古老观念。一是消极被动的德育观,二是积极主动的德育观。所谓积极主动的德育观,强调的是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当然,用当下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古老的积极教育观应当加以改造和优化,其主旨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去肯定并发掘学生的积极的心理能量。但千万别误解消极被动的德育观。消极被动的德育观认为,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他进行道德指导。显然,这是消极的、被动的。但消极德育也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德育要学会等待,学会捕捉德育的时机,反对“过度”德育。“高效德育”很有可能导引到“过度”德育上去。少一点浮躁,少一点浮华,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建构完整的德育观和科学的德育方式,德育才会真正有效。而一次又一次的有效,才可能会有所谓的“高效”。

美国教育哲学协会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认为,关怀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不只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关系属性。我想,当今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更多的道德关怀,而不是所谓的“高效”。

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以来,各科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结合起来,体现出课程的功能,促进了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实践中,大家还努力从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采用了各种方式方法,探索了不少鲜活的经验。总之,各科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各科教学中的德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立德树人的意识比较淡薄。从总体上看,与知识教学相比较,思想品德教育仍处在失衡、失重的状态。比较普遍、突出的现象是,重智育轻德育。究其原因,固然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关,更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有关。应试教育忽略、排斥思想品德的培育,它是最不道德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坚定地改革以应试、升学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制度和方法,解除教师的担忧和纠结,让他们大胆地在知识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其二,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育人的能力不强。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学科的独特性并不否定与排斥思想品德教育这一共同的任务。相反,对我们的挑战恰恰是如何根据学科的独特性,探索、寻求立德树人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其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问题是如何在课程开发、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利用以及考试评价中加以落实,同时也应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加以完善。事实上,与中小学生生活的结合,尊重他们的经验,选用与他们生活关联紧密的材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如何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如何在生活中凸显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又如,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无疑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但是语言文字是离不开思想和道德的,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独当之任中,不能让独当之任成为“孤独之任”。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任务完整、准确地把握必须继续引起极大的关注,这些既关涉到意识,也关涉到能力加强问题。

其三,各学科立德树人任务缺少整体性的建构和制度保证。尽管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德育,但是绝不意味着各自为战。课程结构具有整体性,课程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各学科的德育也应有整体性的思考和建构,而各自为战必然造成学科之间的德育力量的分散、德育内容的重复和缺失,也会造成育人功能的脱节和分割。各学科的统筹,增强综合育人的功能仍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家继续增强育人意识,也需要制度的保证,还需要从课程标准与教学过程的统整上继续努力。

如上所述,学科统筹要有制度、方法、技术保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确立核心理念和明晰基本要义。因此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这已成为一个无须争论的共识。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应当形成以下一些核心理念,并以这些核心理念来推动并保证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的落实。

核心理念之一:所有的课堂都应当是道德课堂。所谓道德课堂绝不是指德育课程的课堂,而是包含以下意思:首先,所有课堂都必须以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为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一切要聚焦在教学目标上。爱因斯坦曾用“完善的方法和混乱的目标”来刻画所处的时代。的确,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使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可取的等问题变得如此“混乱”。这种状况无疑也会进入课堂,使教学产生一些困惑。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目标落实在教学目标中,使之清晰起来、坚定起来,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其次,道德课堂要创造各种教育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道德判断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中发现道德意义,价值澄清则是要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现象中自主选取正确价值,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分析各种现象,进而去追求美好、追求崇高、追求理想。因此,道德课堂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让道德意义在课堂里流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灵里开始萌芽。可见,道德课堂是超越学科的,是所有学科教学、所有课堂共有的追求和共同的特征。倘若如此,教学中立德树人任务的统筹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核心理念之二:所有教师都应当是道德教师。与道德课堂一样,道德教师是超越学科的。其含义之一是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崇高的师德。“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拥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对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一些先进、模范教师把师德概括为有爱心——爱所有学生,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让爱成为教育的力量和教育的方式;有童心——成为长大的儿童,贴近儿童的心灵,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真切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脉搏,以爱心触及童心,让儿童创造之心飞扬;有平等心——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儿童,特别关爱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相信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进步;有平常心——把握教育规律,同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能把握儿童发展的节律,让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发展。道德教师才可能自觉地去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二是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去展开教育教学。道德的方式是尊重学生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道德的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道德的方式还是文化的方式,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中,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心灵,从多元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文化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不可忽略的是,道德的方式并不排斥严格的要求、必要的批评,恰恰是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让学生有明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道德方式必然使各学科教学更具道德感和道德意蕴。三是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本质上说,学科教学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加强学科的育人功能,不是渗透而应是开发,开发体现了自主性。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应是附加式的渗透,而应是深度的开发,是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自然融合。当教师都成为道德教师的时候,学科德育的加强及其统筹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核心理念之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样,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是学生的道德学习。所以,所有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应当走向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学习具有自主性。道德学习从教师的讲授、被动的接受转向自主的学习、探究。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逐渐成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体。道德学习具有实践性。学生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状态置于实践活动中,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将道德情感真实自然地渗透、融合在道德实践中,克服了认知与行动的脱节。道德学习具有探究性。道德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生活、社会、自然、世界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澄清价值,在判断中选择。道德学习具有体验性。道德学习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亲身体验中,对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切身的感受和感悟,这种感受是真切的,感悟是比较深刻的。当教师将自己所任教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的时候,思想品德教育就会逐步摆脱灌输、告诉,而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育人目标就会得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就会落实其中。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发展知识的任务,也承担着进行德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德育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总是渗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轻慢,有时甚至被忽视,因而,难度更大。正因为此,各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要引起格外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