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第二颗太阳的味道——读成尚荣《最高目的》有感 (吴蕾英)
发布时间:2018-08-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登泰山之巅拥抱日出云海无疑是兴奋的,冬日里将棉被置于阳光下,夜晚拥抱着太阳的味道入眠无疑是快乐的。春风里播撒下植物的种子,看着嫩芽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生长无疑是激动的。道德教育应该就是美丽的日出,应该就是散发出和煦的阳光和温馨的味道的棉被;道德教育应该就是播撒的是幸福的种子。赵汀阳十分坚定地认为,“幸福和命运是哲学的两个最根本的问...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的危机。现代社会……之所以失去幸福,是因为没有人打算给予别人幸福,也就没有得到幸福,每个人都欠着别人的幸福。”道德教育当然应该是引导儿获得幸福的教育。

其实,道德教育凝聚在对“幸福”的理解中。和智慧一样,幸福的概念既清晰又模糊,既具体又抽象。大概因为它过于美丽,于是人们喜欢滥用这一概念。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幸福是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道德教育又凝聚在“有意义的生活”中。

我这样理解“有意义的生活”:

首先是快乐。无论老人,还是孩童,亦或是所有生物体,都需要快乐,应该说没有快乐人生也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咱们的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儿童快乐起来,在道德活动和道德生活中获得乐趣。刚刚出生的婴儿,去幼儿园的孩子,脸上往往洋溢着欢笑,刚入学的孩子,纯真的小脸也让我们看得喜欢。然而,没多久,笑脸消失了。为什么?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过于枯燥、沉闷,因而儿童显得疲惫、烦躁,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性,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然而,仅仅是肤浅的快乐也不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真正追求。要在让儿童快乐的同时,去感悟和寻求快乐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幸福。

第二是创造。人的本质是有创造性,因而有意义的生活也就必须是创造性的,真正的幸福来自创造性的生活。道德教育要让儿童获得创造感。创造感往往表现在好奇心、想象力上,而好奇心、想象力的觉醒只在一刹那间,需要敏锐地发现、抓住、保留,并且保护、发展它。创造感还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自由是在解放中获得的。说到底,让儿童创造性地生活,就是要解放儿童。当然,解放儿童并不是排斥对儿童的规范,只是规范存在的前提是儿童的解放。刚刚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三岁的孩子因为捏葡萄感到了快乐,因此他就在超市的葡萄车旁玩得不亦乐乎。而他的爷爷对于这种情况仅仅是瞟了几眼,并没有加以制止,而后专心挑选苹果。在其他顾客异样的眼光中老爷子依旧不以为然,而当超市工作人员喝止时,爷爷发声了:“这么大声干什么,吓坏了宝宝怎么办?捏就捏吧,捏坏的我买!”老爷子啊,这不是爱啊,这是害啊!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给孩子快乐应该有个范围,要在行为允许范围内的快乐才有价值,这样的快乐才幸福啊。同样,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成果总比老师给的要记得牢,为什么?这是带着幸福味道的知识,记忆是长久的。

第三是行动。幸福具有一种“亲历性”,即幸福必须身体力行,是在做事情中散发出来的,不躬行是品尝不到幸福的味道的。道德教育仅仅是坐而论道,那就是“空中楼阁”,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过眼云烟。因此道德教育要引导儿童去身体力行,在行动中体验,从而感受幸福。而在幸福行动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如何对待利益。利益总是与工具性联系在一起,利益的典型表现形式是物欲、财富和权力。因此,道德教育要永远把幸福放在生活的目的上,而不是利益上。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教育常常用具体的利益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结果不是引向积极和崇高,而是引向其反面。第二,如何对待艰苦。幸福常常通过对立面获得了自身的定义。幸福感是在与艰苦、刻苦,甚至痛苦的对立中获得的。有一首小诗说得好:“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第三,如何对待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人不是只为自已而活着的,在精神价值逐渐淡化的今天,更要提倡为别人、为集体、为民族、为祖国、为人类。依着黑格尔关于自由的论述,我们不妨说,没有集体的幸福、国家的幸福,则很难有真正的个人的幸福。道德教育要唤醒淡漠的心灵,学会对感谢的记忆,学会对别人的感激,学会对祖国的感恩。
   
有意义的生活,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面对着现实的意义生活,去适应和提炼,还要关注理想的可能生活,这种可能生活需要超越和创造。就在适应、提炼、超越、创造中,幸福的表情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明。
    “
第二颗太阳的味道让我们领悟到道德教育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也让我们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研究方式,还让我们领悟到道德教育的表达方式,这实在是一个好故事。

呵,那第二颗太阳的味道! 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拥有的味道!相信能让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味道!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