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本人有幸拜读了成尚荣的《最高目的》,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道德卷。围绕着基础教育中的这一核心问题,全书共有五辑,每一辑分别从理论、源头、课程、实践、故事等角度展开论述,把抽象的道德教育具象化,让理论可感知、让实践可操作,为我国的德育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法,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途径。在书中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学校德育指明了方向。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辑德育课程的追问中德育可以高效吗?首先成尚荣认为德育是不能高效的,所谓的“高效德育”恰恰不是真正的德育。接着讨论德育,不能不讨论教育,因为从本质意义上说,“德育即道德教育”。而所谓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去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请注意,这一定义中的“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所谓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是尊重人的方式,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认知规律的方式。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成熟,身体健康成长,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是一个浸润、濡化、熏陶的过程,既不能迟缓,也不能超前,否则就违背了发展规律,就不是“善意”的,不是真正的教育。严格来说,教育是一个“慢效”“迟效”的过程,大概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如此,德育是否可以慢一点呢?韩国儿童心理科医生写的那本书《好妈妈慢慢来》,启发我们的是:好教育慢慢来,好德育也要慢慢来。在促进个人道德完善的教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古老观念。一是消极被动的德育观,二是积极主动的德育观。所谓积极主动的德育观,强调的是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当然,用当下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古老的积极教育观应当加以改造和优化,其主旨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去肯定并发掘学生的积极的心理能量。但千万别误解消极被动的德育观。消极被动的德育观认为,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他进行道德指导。显然,这是消极的、被动的。但消极德育也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德育要学会等待,学会捕捉德育的时机,反对“过度”德育。“高效德育”很有可能导引到“过度”德育上去。少一点浮躁,少一点浮华,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建构完整的德育观和科学的德育方式,德育才会真正有效。而一次又一次的有效,才可能会有所谓的“高效”——如果这也可以称为“高效”的话。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更多的道德关怀,而不是所谓的“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从普遍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的事业,做智慧型教师首先要做道德教师,这一最高目的犹如光源照耀孩子一生,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栏目列表
德育可以高效吗?——读《最高目的》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