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道德卷,除了秉承文丛一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化繁为简,切中肯絮”外,又有自己的个性——立论高远,最终指向未来公民性的培养。本书体例清晰,结构严谨,从宏观的意义,到中观的课程再到微观的实践,从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等角度指出了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所以成老师在书中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学校德育指明了方向。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升学,而是让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
教育孩子,爱的前提是尊重
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这一代深受控制之苦的新生代父母,越来越认可“爱”和“自由”的理念,加之国内很多“教育大咖”的著作宣传,大家越来越将“爱和自由”奉作教育信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曾经缺失的幸福,收获我们未曾经历的快乐童年和成功人生。
可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地听说了“爱和自由”这四个字,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内核,就盲目地将之奉若神灵,运用到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由于对爱和自由有误解,误将溺爱当作爱,将放纵当作自由,等几年之后,孩子初长成,出现了种种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些家长便又对自己的教育信念产生了怀疑,为此纠结不已。
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放任。
我们知道在孩子0~3岁期间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在0至半岁之间,表现为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及时满足,对孩子呼唤的及时回应。这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最初对于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因为0至半岁的孩子没有自我的概念,他认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呼风唤雨、呼奶唤抱。当他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并且得到满足后,才会顺利进入到下一个时期,开始分辨出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
当孩子慢慢开始区分出自己和世界的区别时,“自我”就开始逐渐形成了。这个时期我们要帮助孩子逐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让孩子明白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既不能允许自己随意掌控孩子的生命,去任意侵犯进入孩子的自我边界;但同时也不应该允许孩子不尊重他人,去侵犯进入别人的边界。尊重,是孩子应该明白的第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教会孩子理解并做到自尊和尊重的方法不是靠说教,而是充满爱意的陪伴。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尽情地游戏时,会和孩子之间发生很多交往行为,可能会感到很愉悦,也可能会发生冲突,比如孩子的独霸行为、侵犯行为、双方意见不一致等等,这就是教会孩子尊重的最好的机会。
当孩子对我们做出侵犯的不尊重行为时,我们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明确指出合理的获得尊重对待的要求,例如:“你打我,我感到很痛,也很伤心,希望你能对我说‘对不起’,再帮我揉一揉。如果你很激动,可以蹦起来、拍手、欢呼,但是不可以打人……”
当孩子和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可以告诉他不能强行要求别人服从自己,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脑力风暴找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你希望这样玩,我希望那样玩,那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语言,孩子可以明白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仍然很爱自己,不会因为自己做了侵犯的行为而不爱自己,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是不被接纳和允许的。
父母是孩子交往的第一个对象,也是他们理解和实践“尊重”的第一个“实验田”,当他们能够在和我们的交往中感受到充满爱的尊重,学会尊重别人,他就能够在未来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做到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尊重别人。
尊重梦想——让每个人充分享受教育幸福的阳光雨露
阳光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包容。让每个人拥抱梦想,每学期可以让孩子们制作梦想瓶,把孩子们的梦想瓶做成梦想壁,让孩子们每天都看到,每天都充满希望。让孩子们体会温暖,人人都是小太阳,传递爱,传递正风气,传递正能量,让教师的关爱传递到每个学生,播撒到每个时间、每个过程。构建起学校的阳光教室、阳光课堂、阳光课程,教师成为阳光教师、学生成为阳光学生,让每个人充分享受教育幸福的阳光雨露。
所谓“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