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定义语文》——对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朱丽芬)
发布时间:2018-08-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定义语文——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朱丽芬

定义语文赠给孩子们的礼物

我们应当把语文课程,把所有课程当做礼物送给学生。有了幸福的礼物,儿童才会有快乐的心情,满怀期待去学习,学习中才会收获幸福的礼物我想,这应当作为课程理念,作为课程观,这样的课程观是真正来自儿童的。激发情感,激发学习欲望,把认知过程优化为温暖的过程这对儿童学习语文学习所有课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当,语文课程,语文学习成为儿童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的时候,幸福的礼物就创造出来了。

语文的本质属性文化

语文课程其实是手段,是工具但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是特殊的工具,因为语文其本质属——文化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开发语文的内涵和意义,彰显文化特质,用文化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语文的灵性语文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重任语文本身就是文化,它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这一形态,荟萃着人类文化的精华,闪烁着人类文化的光彩语文课程的使命,就是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中,感悟体验,受到熏陶,得到滋养不言而,文化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使命用汉字,用母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每个汉字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每个汉字都有一个中国的故事语文教学的脉管里要流淌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在语文课堂里,应当起中华民族文化的雕塑。中国要走向世界,要融入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语文也要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语文教学引领学生用汉字,用母语用中国中华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世界在杏花春雨江南六个中感受中国的美丽,在万里长城永不倒”“长江之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感受中国的责任和抱负,用语文讲述中国的故事,语文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语文课堂道德课堂,语文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

从普遍上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旅途中的光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说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这是逻辑的必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语文课堂首先是道道德课堂,不是只讲道德,而是要在课堂里升腾起道德的太阳,语文教学要有道德意义生命的成长同样,语文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担负着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任务,而这一目的是通过语文来实现的,这一过程是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自然的,生长的

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型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型则是第三颗星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的走的。

小语的本质特征: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

我们坚定认为,小学语文不应是小学而成了小语文,恰恰相反,小学语文应当是大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倡导要贴近现实生活,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领域学习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这既为我们,也为我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语文应当自己解放自己,小学语文也突破小的误解所带来的束缚,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是小学语文的本质特征,不要望文生义,以。小学语文应是大语文,应当有大视野大格局,除了要与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走向世界以外,还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生发展。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