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语文》——对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朱丽芬
定义语文:赠给孩子们的礼物
我们应当把语文课程,把所有课程当做礼物送给学生。有了幸福的礼物,儿童才会有快乐的心情,满怀期待去学习,学习中才会收获幸福的礼物。我想,这应当作为课程理念,作为课程观,这样的课程观是真正来自儿童的。激发情感,激发学习欲望,把认知过程优化为温暖的过程。这对儿童学习语文,学习所有课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当,语文课程,语文学习成为儿童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的时候,幸福的礼物就创造出来了。
语文的本质属性:文化
语文课程其实是手段,是工具。但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是特殊的工具,因为语文有其本质属性——文化。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开发语文的内涵和意义,彰显文化特质,用文化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语文的灵性。语文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重任。语文本身就是文化,它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这一形态,荟萃着人类文化的精华,闪烁着人类文化的光彩。语文课程的使命,就是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中,感悟体验,受到熏陶,得到滋养。不言而喻,文化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使命:用汉字,用母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每个汉字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每个汉字都有一个中国的故事。语文教学的脉管里要流淌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在语文课堂里,应当树起中华民族文化的雕塑。中国要走向世界,要融入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语文也要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语文教学引领学生用汉字,用母语用中国中华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世界在“杏花、春雨、江南”六个词中感受中国的美丽,在“万里长城永不倒”“长江之歌”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感受中国的责任和抱负,用语文讲述中国的故事,语文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语文课堂:是道德课堂,语文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
从普遍上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旅途中的光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说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这是逻辑的必然。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语文课堂首先是道道德课堂,不是只讲道德,而是要在课堂里升腾起道德的太阳,语文教学要有道德意义和生命的成长。同样,语文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担负着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任务,而这一目的是通过语文来实现的,这一过程是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自然的,生长的。
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型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型则是第三颗星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的走的。
小语的本质特征: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
我们坚定地认为,小学语文不应是小学而成了小语文,恰恰相反,小学语文应当是大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倡导要贴近现实生活,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这既为我们导了航,也为我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语文应当自己解放自己,小学语文也应突破小的误解所带来的束缚,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是小学语文的本质特征,而不要望文生义,以“小”解“小”。小学语文应是大语文,应当有大视野、大格局,除了要与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走向世界以外,还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