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大语文”格局下的“小”语文——读成尚荣《定义语文》有感 (沙可)
发布时间:2018-08-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坐标。实践与空间构筑了人生的大坐标”,大视野、大胸怀带来大格局人生的坐标,其实是发展的格局,坐标要大,就是格局要大。

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是给予人生更宽广的视野他说,对于专业的理解,不囿于学科,也不囿于课程,而要在人的问题上,在文化的问题上,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大问题上有些深度的阐释和建构,这样的专业是大专业。那么,反观“语文教育”专业,回视“小学语文”教学,也不应囿于教材,技能,应试的局限,反而应于“小”处见“大”,构建小学课堂的“大”语文观。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语文就是要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要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

对于“语文”大的概念界定,每一个人,无论是身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旁观者,都有一定的认可和认知。但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者,如何在“大”与“小”中求取平衡,如何把大格局与扎实的学习落实达到统一,是最大的困惑。在《小学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对“小语姓小”的质疑与厘清》一文中,成尚荣先生做了解读和解答,让人豁然开朗。

语文之所以要“小”,及时强调了儿童立场,一切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规律。同时也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中,都往新课程方向靠,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普遍不讲求梯度。高中教材不太考虑初中,初中教材不顾及小学。”反过来说,我们在小学教育阶段也存在基础抓不牢,兴趣未培养,反而喜欢拔高拔深,抢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饭碗,却强硬教授技法,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淀的厚度。因此,书中提醒我们,要牢牢树立小学语文的概念,意识,增强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自觉性,不要好高骛远,制定并把握好适切的目标和要求,脚踏实地做好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我希望把这种提醒和要求时时谨记于心,同时也希望在教学目标的编制,教材的选择和试卷的定制方面也能切合这一标准和目标,否则老师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厘清了“小”语文的概念,我们又要追求“大语文”的格局。

首先,教师不应以“小”来限制自己的发展和积淀。教师本身需要有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的语文积累和眼界。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如果自己是一本取之不尽的书,自然能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美妙世界。

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学生学习和答疑解惑的途径,更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地汲取知识,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课文的一亩三分地。树立大教材观,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网络,杂志,影视……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知识面开阔了,课余生活充实了。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其次,教学阵地需要扩展。“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来抓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已不再局限于上学路上、回家路上了。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了。此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依等。这些对于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第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文质兼美的可以以颂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语文教学贵 “于无法之中取法”。

语文是用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人的心灵的工具;语文也正是通过语言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来磨砺学生的品德,让学生在文化的学习中去了解人类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以此来反观自身,让自身的品德得到净化,让人格得到完善。让语文成为一门传承古今,纵横时空的“美学”,教师需要站位更高,同时也需要俯下身子聆听细微的声音,在“大语文”的格局下立足“小语文”的诉求。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