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从“儿童立场”把握教学的“度” 邱毓
发布时间:2018-08-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读了成尚荣先生的《教学律令》中《讨论教学“度”的多重意义》一文,感触颇深。
        我们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上课的时候,都受到“度”的影响。研读教材时,教师能读到什么样的深度,交给学生有需要教到什么程度;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体到什么“度”,教师退到幕后又退到什么“度”都是困扰已久的问题。
        教与学的过程里,老师作为观察者,也作为参与者体现出来的教学的“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告诉我们“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儿童,就是所谓的“儿童立场”。离开教学的目的与核心的讨论肯定是无魂的无意义的。毫无疑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度”的标志,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无论是角度,还是宽度,还是细度和深度都应当是儿童的。比如角度,解读文本的角度最终以“儿童角度”为主、为准,同样应当建立“儿童宽度”“儿童深度”等概念以及意识。离开儿童的发展,“度”是无意的、无价值的,讨论就失缺了目的,就是空谈。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的发展,具体说:一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二是从儿童需要出发,三是从儿童的可能性出发。凡事儿童能够接受的,凡事有利于儿童发展的,都应该充分考虑,加以满足。这和我们平时时常讲的“备课要备学生”是一个意思。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充分考虑了学生,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度”。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应该是深刻的,是高于学生的,但不一定要把研读到的体验全部交给学生,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精心考虑、准备的。这就是文章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的“度”与教学之“度”是不同的。教师解读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深度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课堂生成作出最准确最快速的反应。但是,教师的解读并不一定全部要给与学生,应该在学生考虑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加强。如果必须要学习的,也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实现。
        在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度”也因从儿童立场出发。作为老师,我们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我们详而又详地去介绍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把点点滴滴放进叮嘱。这样的教法就会让学生牢记吗?无论是 “浸入式教学”,还是 “环境教学”都在告诉我们: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形成习惯、获得领悟。给予孩子更多参与讨论的时间,老师作为“观察者”更多的出现:在小组间注意聆听,记录大家的讨论情况。不仅要记录孩子们之间精彩的论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讨论中不断注入开放性问题,推动孩子们更深入的自主思考,引导他们完成新的探究、形成新的理解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问,避免给出“一定行”或“不行”此类评语,引导孩子们在反思里去认识: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使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清晰了认识,懂得了概念,做出了行动,积极去反思。
        这篇文章更强化了我的“儿童立场”的概念。不管是教学还是备课,始终不应该忘记,所的“度”都应建立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