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读《教学律令》有感
近日读了一本书《教学律令》,书中有一篇《贲友林:“学位中心”数学课堂的真正实现》给我感触颇深。贲友林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用三个问题向自己提问:为何"学为中心"?何为"学为中心"?如何"学为中心"?三个问题,三个不同的视角,三个不同的维度,逐步推进,逐层深入。为何、何为、如何?三个问题是对教学基本规定性的追问,三个基本规定性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贲友林教学主张的形成与提出,意味着他在回归,即回到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上去。坚持"学为中心",贲友林着重研究、解决了以下一些问题,提出了极富创新性的见解和实践方法。
其一,对"学为中心"做出界定:"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活动。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起点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不是在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有机会,才会有可能,机会,是维护学生的权利,有机会,才会诞生精彩观念;活动学生基本学习形式和载体,学生发展的活动中,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二,真正关注和研究学生真正的学习。"以学为中心,即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生动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贲友林的实验告诉我们“学为中心”的主题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它是可以逐步攻克的。
其三,在教学的结构和进程上取得了突破,基本构建了“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模式。贲友林总结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改变了教学结构,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一是让学生更有准备的学,二是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三是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四是教学之交服务于学生之学。比如,有关让学生有准备的学习,不等于课堂学习纪要突破课堂的边界,让学生的学走在课堂教学的前头,让教学成为前后贯通的全过程,让学生走进课堂时有备而来,有备,不只是知识的准备,而是学习意愿、学习状态的准备,有备而来,教学才会有效才会高效。我校的“三单”研究中,预学单就是如此,让学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解、有准备、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