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培训动态>>文章内容
先学后教模式下的“教”如何有效组织(郑慧)
发布时间:2018-08-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先学后教模式下的“教”如何高有效组织

                         读《教学律令》有感  郑慧

假期里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教学律令》一书,书中的一些言论不断地敲击着我的思绪。

近几年,我们北小的数学课堂把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个性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研究重点,老师们在课堂中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个性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备课时进行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延伸的“任务驱动”模式备课,并按备课的模式进行教学,做到先学后教,力求让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针对适合进行数字化学习的课例先由老师进行常态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随后进行常态化课堂教学研究。再 从数字化课堂三单设计及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力求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发,并在数字化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实效,教师更有收获,课堂教学更高效。

在实践的道路上我们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作为一名数学组的年轻教师,我在近两年的区常规质量调研时均被专家亲临指导,虽然两课评定等第均为优秀,但也还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我的困惑:先学后教了,怎样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交流与提升?

从书中,我也认识到了教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一张张“课前预学单”、“课中导学单”、“课后拓展单”,用来服务的学生的学,但是学生们是一个个个性化存在的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 自学水平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均对学生的预学造成影响。实践中也的确发现,勤奋自觉的学生预习得好一些,懒惰的学生预习得差一些,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老师们自然担心时间一长,预习得好的学生感到“吃不饱”,对新课失去兴趣;预习得差的学生感到“吃不了”,也对新课失去了兴趣,老师们上课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疑惑,我们做的是: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景,在乾景数字化平台中让学生自主研究,丰富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按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优秀、良好、合格等每组都尽量兼顾到各类能力学生平均分配。前期做好组长培训工作,以求在分组交流预学任务时组长能合理组织,并随着这样一次次地锻炼,组长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强,同时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使一些比较简单的疑惑及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就已经解决,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吃得了”。再在全班交流中提出疑惑,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力求让更多人能“吃得饱”。一段时间后还能更换组长,发展更多学生的组织能力。这些正如成老先生所说:“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把世界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成老先生认为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仍处在边缘地带,我们也正在切实地通过不断的尝试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预学任务,整理应用和归纳新知阶段等需要在学生预学或自主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交流的环节,这些环节,都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就使得教师在时间管理、及交流聚焦点上出现了困惑。学生带着预习过程中的问题上课,在交流中势必会造成问题过多而且不一,教师须组织学生交流探讨,课堂时间有限,问题不一定能全部解决;同时也有可能因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不足导致不断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走走还有可能走偏;亦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学生的交流,交流的层次单一,仅仅停留在导学单或预学单设计的部分问题上,交流的内容深度不够。若关键问题不能解决,或课堂中探讨的是比较杂乱的无关紧要的问题,又无法达到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学会知识甚至学会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中不断调整方法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在这里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小组交流探讨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小组里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及观点,在小组交流的同时,老师可以不断巡视,寻找各组的优质资源,通过搜寻可以让组长将有价值的问题及观点拍照上传至平台讨论板,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各组讨论完本组问题后除了可以上传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上讨论板浏览其他组的优质提问及观点,对于欣赏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点赞。在集体交流环节,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有选择地演示优质资源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并善于引导,对教材的把握一定要十分到位,明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清楚针对这个目标应如何提升学生的认知与能力,所以对教师的理念、智慧要求很高。正是成老所说的:“教师的教一定要‘高于’学生的学,教师教的‘高’,不是只是,不是技能,而是理念、文化、智慧,而且在适当的时候以智慧的方式,引领和提升学生。” “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他告诉我们要“先学后教”、要“以学定教”、要“顺学而教”,我们老师们的“教”要伴随着学生“学”的过程,“教”应是无时不在的。

漫漫长路,我们任需继续探索……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