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匆匆结束,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站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统整架构的立足点上,创新育人方式,转变课堂行为,发挥课程研究的先导作用,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重心下移,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一学期下来,盘点如下:
课程活动是一段携手“生活”的时光
1.主题课程在学科与生活中寻找生长点。
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要延伸至学生的生活,让课程成为学生可持续成长的助推器。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毛毛虫的彩色课程》活动。每个学生的成长如毛毛虫的蜕变历练过程。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择一种颜色,培养一种品质,开设一门课程。一年级的“我能行”橙色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合作、大胆的温暖阳光性格;二年级的“小动物”橙色课程,激发孩子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三年级的“生活小主人”红色课程;四年级的“家乡情”绿色课程;五年级的“健康课程”;六年级的“毕业季”课程。六个级部分段分步实施,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
例如:五年级的《健康与饮食》的主题课程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研究主题:校门口的流动零食摊贩触发了研究点,提出了“我健康,我快乐——饮食与健康”的课程活动主题。师生设计健康饮食的调查问卷,利用数学的统计知识,进行不同方式统计,直观呈现。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绘制漫画宣传,设计健康早餐推广,唱起健康歌,采访身边的同学、朋友,向大家发出倡议,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我们的课程与各学科整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重在激发兴趣,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员参与。
2.社团课程在兴趣与能力发掘闪光点
这学期的社团依旧做到全员参与,发展特长。各社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常州市中小学生射箭锦标赛中,北小的学生获得小学组女子团体第三名,小学组男子团体第五名。在常州市中小学射击达标赛,获得小学组团体第四名。线描社团在“小创意 大梦想”2015常州市视觉艺术创意大赛活动中,陶若曦获铜奖,许诺等7位同学获优秀奖;在“常州市第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类评比中,王江屹创作的作品获“科学幻想画项目”一等奖,陈碧玮、吴亚萍获三等奖。学校的车模社团,带队老师经验丰富,历年参加比赛都获得不俗的成绩,这一学期又获得了常州市第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二等奖,多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
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学生的特色特长。
课题研究是一场亲吻“大地”的旅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扎实有效,根须伸向课堂这一广袤的大地。我们的研究直指课堂学习,在研究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我们研究的方向,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深入,臻于完美。
本学期,我们申报的天宁区教育科学研究2015备案课题《基于“三单”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基于数字和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数字化环境下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成功开题。领衔这三个课题的是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开题报告会上得到了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逐渐培养文书的撰写,研究的规范,同队的合作,问题的解决等能力。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努力做到教师梯队的有效承接,发展青年教师潜在力量。
学校的省级教育学会课题《基于“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过程性资料丰实,阶段性成果丰厚,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市级电教课题《数字化环境下优化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在本学期的11月底成功结题。综观我校的课题,在数字化研究这一大背景下开展各学科的专题研究,层级分明,术有专攻,井然有序。
课堂教学给予课题研究丰沃的土壤,我们针对数字化学习中学习单设计这一老师存在困难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中的目标“探究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小组学习任务单科学、有效的呈现方式。”开展网络培训、专题学习、沙龙研讨等活动,在老师们的交流争锋中提炼出“小组学习的结构”、“任务单的优化重构”、“分层评价的方式”等一线教学经验。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课题网站的建设,在11月份的区级课题网站检查中,我校六个课题的网站皆被评为区级优秀课题网站。
基于此,我校的教科研基地建设工作也是做得有序而蓬勃。在9月初的市级教科研基地的中期评估中,我们以数字化学习为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汇报了一年以来我校的教科研特色,确定了下阶段研究重心。专家给予的评价是:特色鲜明,研究扎实,辐射面广。
师生发展是一份碰撞“喜悦”的情缘
我们教科研的过程就是师生认知发展和概念建构的过程,是学校团队思维碰撞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发展是我校追求的目标。周五的教师培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启迪智慧的活动。在省级“黄埔杯”长三角征文比赛中,我校的王娴老师获得三等奖,在区级“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恽亚青老师获得一等奖。蔺黎明、郑慧、丁珊瑚等老师的论文在《课程与教学》等省级杂志上发表。
北小是书香校园,学生悦读、乐写,在常州市“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中,陈碧伟、周晨辉同学获得二等奖,陈池墨获得三等奖。
这一学期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展望未来,还有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要继续开展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争取得到更多专家的引领,在主题课程的实践中,老师反思、交流,要在下学期的延续开展中切口小,研究深,收获大,使得师生在研究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