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校务公开>>计划总结>>计划>>部门计划>>文章内容
北环路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3-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北环路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根据天宁区小学教科研训工作指导,依据学校的三年发展目标,突显学校的课程意识,发展学校的特色课程,以课题为依托,研究课题,发展课程。

一、课程的发展应具有内生的自发力量

学校自主开发的《彩色的毛毛虫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自上一学期开发、开展以来,开展了两次主题课程活动:一学期的彩色课程活动,本学期的开学课程——红色年味课程。在两次的活动中,师生对于活动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收获,在延续上两次的主题课程活动的基础上,本学期将继续深化课程的研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梳理课程,形成系统,建构课程的可发展性的框架结构。

课程的框架拟定为“一、二、三”的立体建构。一个目标,二维多类课程结构,三种课程实施途径。

在课程的发展中修缮目标,由虚无成功文化发展为成长目标,在《彩色的毛毛虫课程》课程的引领下,学生学的知识,形成素养,健康成长。

用纵横交叉二维多类课程结构编织一个助力学生多维成长的平台,让孩子们浸润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感受快乐。年段的螺旋上升,不同颜色的品质意义的培养,形成立体的多系统的课程结构。

实施课程的途径也是多元的,课堂(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基地,真正让课程渗透学生的生活,即生活就是学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这一学期,我们在发展《彩色的毛毛虫课程》课程时,要把学校的特色课程囊括进去。动画课程、漫画课程、射击课程、航模等课程经过多年的课程历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学校、社会有较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成为经典。

我们的教师不再是机械执行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在课程的建设中,发展教师内心的自觉。

二、基地的开放努力促进课题的成长

我校是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经过两年的发展数字化的特色发展,自身的经验需要与兄弟学校的老师分享,迫切需要得到专家的指正,拟定在五月份开展教科研基地的开放活动。活动与学校的现有课题相结合。学校现有省级课题2个,分别是《基于“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基于任务单的小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前者在上学期经过了中期评估,后者要在本学期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区级课题3个,《数字化环境下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基于“三单”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本学期将开展语文、数学、思品的校级课题的研究。学校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以项目研究招标的形式推进,语文、数学、思品项目组在上一学期探索的基础上,本学期拟依托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先进行校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的积淀,在恰当的时机申报省市级课题。

一系列的课题都是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实践研究,如何衔接、打通、整合,我们将借助基地的开放活动来反思、提炼、调整。

三、校本研究立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的课程实验给教师职业角色的新触动,倒逼着老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尝试发挥自己的专长,掌握综合化的知识,成为全能型的教师。

我们的专业研究应该立足校本,思考与学校价值观一致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生活能力、交际能力较强,学习能力、知识见解、融入常州的能力较弱,我们的研究就要有此针对性。我校的中年老师居多,教学扎实,缺少创新,因此更应该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点点滴滴地在课堂的实践中渗透。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应立足校本,开展团队合作。“青带中学理论,中带青看课堂。”“老和少享活力,少和老学方法。”“青年成长团,中年精英汇,老年啦啦队。”充分发挥中年老师的骨干带动作用,教科室的方向引领,让教师素养的发展与学生素养形成合力。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持续研究,是校本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月份

  1. 撰写教科研计划

  2. 各课题组学期研究计划

  3. 课题组、课程组会议

三月份

  1. 准备课题《基于任务单的小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的中期评估

  2. 校级课题的开题研究

  3. 课程实施的阶段性检测

  4. 专家的理论引领。

    四月份

  1. 准备教科研基地的开放活动

  2. 数字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3. 专家的理论引领。

    五月份

  1. 教科研基地的开放活动

  2. 教师素养比赛

    六月份

  1. 主题课程汇报

  2. 社团展示

  3. 课题总结活动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