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区小学教科研训工作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发展特色,本学期教科研工作在课程、课题、阅读教师专业提升方面做了研究。
一、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自主开发的《彩色的毛毛虫课程》,开展自两年来,老师们在课程开发、实施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较为系统地开展本学期的主题课程活动,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的实施过程,有不同科目老师之间通力配合,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春天,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心怀希冀种下了一粒种子。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记录种子的旅行,用歌舞表达心中的愉悦,教室的种植园地里七彩斑斓,大家围着各色花儿分享种植的经验,接受成长的洗礼。
课文《蚕姑娘》的学习激发了二年级学生养蚕的乐趣。当科学老师把一粒粒细如黑芝麻的蚕卵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养蚕课程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启动了。老师们提供蚕的科教片,了解蚕、桑和丝绸之间的关系,为养蚕工作做好知识的储备。数学老师教给孩子观察、测量蚕宝宝生长的方法,在每一日的观察中,记载数据,设计汇报表格,用数据体现蚕的生长过程。养蚕知识擂台赛 、“蚕的一生”绘画大赛、“咏蚕”小诗歌竞赛掀起了养蚕课程的高潮。
废纸是每个家庭最常见的物品,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对废纸进行合理的利用,设计出美轮美奂的衣服。废物利用服装秀不仅是一场时装的盛宴,更倡导了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大家还用废弃的纸牌搭建桥梁、宝塔、“双子楼”等,都一一亮相;在废物制成的花盆里,栽上绿植,花姿摇曳。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现场的“垒易拉罐”比赛、“拧气球”比赛,同学们争相一露身手。
四年级的同学以学会采访为契机,走进常州的大街小巷,访民间小吃,聊小吃背后的故事。在父母的指导下,亲自做一做常州的特色小吃。在积累小吃文化知识之后,大家开展了“家乡的非遗”知识竞赛,至此,为家乡的特产写广告、保护非遗文化的倡议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读写绘秀——常州特色美食秀”的现场,热心的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美食,品尝美食,更深入地了解常州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大家都惊叹:哇!原来学习还可以在玩中学,在吃中学,充满乐趣。
在“世界水日”,五年级的“水”课程正式启动了。学生确定了活动口号,观看关于“水”的宣传片《话说长江》,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向同学、家长分发调查问卷,宣传水知识。
语文课上,同学们竞说关于“水”的成语、诗词、设计关于“水”的宣传标语;英语老师设计以“水”为主题的漫画,配上中英双语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学校。大家一起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同学们走进校园或社区进行宣传,倡导大家节约用水。
六年级围绕“最美毕业季”,开展主题征文:“我的未来不是梦”、“未来的校园”想象创作活动、 “未来美术家”绘画创作活动、“未来科学家”实验专场、“未来歌唱家”演唱会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对小学六年生活做一个回顾,对未来人生有一个长程的展望。“毕业典礼”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相信所有的师生都会惊羡于孩子们如彩蝶般地展翅飞翔。
用纵横交叉二维多类课程结构编织一个助力学生多维成长的平台,让孩子们浸润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感受快乐。年段的螺旋上升,不同颜色的品质意义的培养,形成立体的多系统的课程结构。
实施课程的途径也是多元的,课堂(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基地,真正让课程渗透学生的生活,即生活就是学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这一学期,我们在发展《彩色的毛毛虫课程》课程时,要把学校的特色课程囊括进去。动画课程、漫画课程、射击课程、航模等课程经过多年的课程历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学校、社会有较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成为经典。
我们的教师不再是机械执行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在课程的建设中,发展教师内心的自觉。
二、基地开放促进课题研究
我校是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经过两年的数字化的特色发展,自身的经验需要与兄弟学校的老师分享,迫切需要得到专家的指正,五月25日,教科研基地的开放活动开展,老师们的课堂、校长的汇报,阐述了我们数字化学习研究走过的历程,
活动得到了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点评,王俊博士认为北环路小学的数字化学习能以个体的知识结构为核心,面向全体,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潘小福副院长为北小数字化学习走自主的品牌之路、从为技术而技术到技术引起的观念的转变直至如今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的不断改进的路程、数字化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中,走常态化的道路而点赞;朱志平院长围绕教科研基地的概念、学科的本质、教学方式这个三个关键词高度评价了北小本次教科研基地开放活动。
教科研基地的开放活动。活动与学校的现有课题相结合。学校现有省级课题2个,分别是《基于“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基于任务单的小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后者本学期进行了中期评估。区级课题3个,《数字化环境下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基于“三单”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学期,顾燕茹老师领衔了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五月份已经成功申报。我校积极参与了集团校关于《数字化环境下品德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的项目研究活动。
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都是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实践研究,如何衔接、打通、整合,我们都借助基地的开放活动来反思、提炼、调整。
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数字化学习、“乾景”平台相辅相生。六月份,江苏省电教馆吴胜东馆长、常州市教育局完利梅副局长、天宁区教育文体局任洁局长及其他领导等一行来到常州市北环路小学,对我校数字化建设工作莅临指导。吴馆长对北环路小学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落实到课堂、课程、管理,为师生成长服务是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北环路小学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从最核心的环节抓起,将这一目标落在了实处,百分之百做到班班通、人人通,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全省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校本阅读提升师生素养
读写绘秀是学校的阅读成长点,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了“读写绘秀”的阅读活动。老师们为学生推荐好书,上好阅读指导课,还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围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一年级的儿歌诵读,二年级的小小故事会,三年级的知识竞答,四年级的绘本表达,五年级的阅读小报,六年级的诵读会等,阅读已深入到师生的每一天的生活,成为了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回顾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要继续努力。在今后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课堂研究,经验交流,深入反思,发挥集体智慧,以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多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活动,教科室应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多搞几次讲座,应结合本校实际,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3、多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案例。要大力提倡有思想,有创新的论文和案例。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做好资料的积累。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针对工作中的不足,将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