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市、区、学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在提升教育品质、提高学校内涵、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课题管理与研究工作
1.开展基于问题的专业阅读
教师们围绕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研究课题,多读一些“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随笔类”等方面的理论书籍,要把读书、研究、写作紧密结合,走“读研写”一体的发展路径。在专业阅读中,教师们要制定好读书计划,撰写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比赛。
2.开展解决问题的聚焦研讨
学校正在全面开展数字化学习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新的概念不断在涌现,碰撞:数字化课堂的一个深层的矛盾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因此,数字化研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老师的观念,也就是说老师是否习惯自己的角色的转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研究的真实情景。这一学期,我们的数字化研究重点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1)学习的前提条件(2)课堂的知识关联(3)学生的学习方法
3. 追踪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展
这学期,市级十三五……在学期初将迎来开题工作,抓紧撰写开题报告,建设好课题网站。两个省级课题将迎接结题的工作,提前梳理工作重点,汇报的材料,做好课题过程中的反思。三个区级课题是由年轻老师承担的,今年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的指导、督促。
(二)梳理校本课程的发展规律
学校的校本课程《彩色的毛毛虫课程》实践了两年,从最初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课程,到深受师生、家长欢迎的 “红色年味课程”,到本学期初的“绿色包书节课程”课程,开学课程思路逐渐明晰。每学期的年段课程每学期都有新鲜主题,各级部为单位,形成级部小课程,老师们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际操作者。在校本课程的事件中反思、修改,学校逐渐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序列性,一年级的礼仪课程,二年级的养植课程,三年级的成长课程,四年级的节庆课程,五年级的家乡课程,六年级的毕业课程。这一学期,我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校本课程方案,并要求专家进行论证,力求其具有科学性。
(三)发掘教师培训的独特视角
学校因校舍、师资等原因,近年来,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正在减弱,老师们在个人兴趣方面的强项凸显出来。学校思考如何把个人兴趣纳入学校的特色,参考学生社团,今年将在老师们中间开设兴趣课:烘焙、育儿、健身、编织、养植、阅读灯,努力寻找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点,激发老师职业的幸福感,以特色为学校教育服务。
(四)创新读写绘秀的网络资源
读写汇秀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在传统中创新是这一学期的思考点。我们将借助学校的数字平台,以节日的形式推进学生线上线下的阅读。这一学期将开展数字节活动,考察学生阅读信息速度,提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培养数字化的学习小公民。
(五)重组学生社团呈多样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这一学期依然沿承校内专业老师主导,校外专家引入机制,重点做好一年级新生的组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