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区工作的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规范工作细节,不断增强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并且结合学校的重点工作互联网+,开展校本课程和课题的研究。
一、互联网+校本课程,关注了学校新三年发展目标
学校新三年发展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会学习、善合作、有责任”的具有北小特质的数字公民核心素养。我们把数字公民的技艺基本要求概括为四个层面:意识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文化层面。
开学初,各级部围绕寒假生活的假期之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春节”的开学课程活动。“新春祝福”、“新春习俗”、“年货大街”、“新年美食”、“新春随手拍”,各个主题课程活动结合着互联网的元素,让学生了解一段新春的文化历史;学会一样网络生活技能;拍摄一段网络生活视频或照片;撰写一篇网络生活征文故事。
在本学期中,各级部围绕新三年的学校发展目标,校本课程继续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一——六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围绕养成教育、关爱教育、感恩教育、交往能力、责任意识、担当能力培养数字公民应具备的能力。本学期,根据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块内容,分年级开展不同的活动,不断充实、完善课程内容。
二、互联网+课题研究,各课题组主线突出侧重各异
本学期课题研究围绕数字化学习要继续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阅读理论专著,了解前瞻性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实际课堂操作中提炼经验性行为,形成共性的策略、方法等。
本学期,省教研课题《基于“天禾”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在2017年5月已经顺利结题,现正在成果评比申报中。
我校的数学组的刘娇、江万里老师成功申报了省级教技所课题《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课堂的实践研究》,现已经成功开题。
在研究中,注重研究扎实、有效,思品课题多次承办区级、市级活动,过程性成果明显。
多位课题成员承担的课题组公开课活动,听评课研讨,并且与兄弟学校开展联合活动,沙可老师执教了互联网课堂学习——《云雀的心愿》。顾燕茹老师在扬州东关小学展示了六年级《钱学森》这一数字化的学习过程,2017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题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刘娇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课题研究还邀请区教研室的张林主任做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专题报告,引领老师们的发展。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恽亚青老师的论文《智慧教室环境下师生的立场与需求》在省级刊物发表。
学校现有的五个课题,呈现阶梯发展有序的良好模式。重点围绕互联网+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应的课堂学习模式。
1.课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有了互联网+课堂解决方案,老师们可以系统地收集学习行为并进行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学生们通过预习,答题,老师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酌情设计最为高效的教学任务。
互联网+课堂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老师随时随地更方便的录制微课,一改过去制作PPT微课、手机录制微课的繁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增加微课内容。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课堂:多元互联网+,及时反馈
在过去的课堂上,老师需要根据课堂问答,叫同学上去讲台答题,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互联网+课堂解决方案则以终端平板作为落地载体,结合定制化的软件解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了全新、高效的互联网+沟通平台。老师可以选择推送1到4个学生的屏幕在屏幕上呈现,让他们在平板上讲题、答题。
除了互联网+形式的变化,学生们知识点掌握情况也能一目了然。一个知识点讲完后,学生们立马可以通过几道习题监测学习情况,哪个学生没掌握,哪个学生在哪一步出了问题,都清晰可观。
3.课后:个性化辅导,教学还在课堂外
利想互联网+课堂解决方案,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直接在线上派发作业。学生通过平板完成作业,可以再做完作业后即时获取正确答案,即时根据讲解做出修改,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加有保证。
通过解决方案,老师们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精准了解学生表现。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老师还可以更好安排下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哪一道题正确率高可以只针对个别学生讲解, 哪一道题错误率高但是哪些同学答对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