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北环路小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引领,教科研要和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教科研的力量,教科室的多元的科研方式,每位教师科研的思维与行动,力求通过微观的方式帮助老师提高科研能力,形成日常教学中科研的习惯,使得教科研成为老师的生活、工作方式。
二、工作目标
1.围绕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
2. 以点带面,以数字化常态可来发展全校教师的科研思维、习惯。
3.聚焦学校数字文化的课程开发,梳理零碎的课程形成一体化系列。
三、工作规划
(一)围绕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
现实师,教师的课题虽然有5人—10人的课题组成员,但真正为课题研究做贡献的差不多只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课题组的构成应实行“梯队式互助”,将骨干教师、成熟型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教师组成一个合作小组,课题组的每个人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由科研热情引发的自觉合作,激活课题组每位成员的研究潜能,激活每个人的研究内容,将研究过程内化为每位课题组成员更好地从事教书育人的内在生命成长。
本学期,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多看书,了解和熟悉别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寻找理论资源,有文献积累;要有形成和论证自己见解的能力,有思想积累。在大教研分享活动中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变被动做课题为主动研究课题。
(二)以点带面,以数字化常态可来发展全校教师的科研思维、习惯。
以数字化项目组为抓点,通过常态课的实施培养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的数字化项目组集结了学校的骨干力量,几年积累的实践、理论经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他们为中坚力量,继续开展数字化常态化教学。要以骨干为引领,统统来分析课堂学习行为,反思和重构,让老师们在反复体验中感受科研的思维方式。
今年的随堂听课活动,除了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下到班级听老师的常态教学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提倡教师间、同学科或者同年级教师之间的互听随堂课。每堂课结束后,所有听课老师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研究,肯定执教教师的闪光点,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教师之间也通过“随堂听课”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在自我规范、相互切磋中,创设“边教边研”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执教水平。
(三)聚焦学校数字文化的课程开发,梳理零碎的课程形成一体化系列。
学校的课程活动丰富多彩,起初的“开学护照”启程新学期课程,九月份新生的“入学礼仪”课程,学期课程,期末课程等等,这学期,我们要把课程从零碎趋于整体,形成一体化系列课程。
围绕学校的新三年发展目标制定的“数字公民课程”,培养“会学习、善合作、有责任”的数字公民,来思考、形成课程的框架,是课程发展循序渐进,序列发展。
坚持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规划,系统设计,通过学校课程群、课程圈的横纵结构搭建,围绕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四、具体安排
九月:
各课题课撰写本学期课题计划,上传课题网站
开学课程实施
一年级的礼仪课程
社团课程招生、开办
十月:
沙可主持的市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中期评估
学期课程的开展
十一月:
学校课题网页检查
数字课程展示活动
十二月:
课题总结
期末课程
社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