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又到期末季。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有思考,也有行动;有收获,也有不足;有困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在过去的一学期里,遵照区工作要求,发展学校特色,做到“踏石留印,抓铁留痕”,让工作做到实处,留有实效。下面,将本学期工作如下梳理。
一、安排本学期具体工作任务
教科室协同分管的校长室在真诚、平等的氛围下,探讨本学期教科研展开的方式,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等问题。各自带着思考,谈了想法及建议,观点碰撞,形成一致的表达。制定了本学期教科研的具体工作,及要达成的工作目标,以指导工作有序展开。
二、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
1. 利用专家引领的机会,学习统编新教材编排意图,实施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如何提炼研究成果,我校请来了区教研室的于纯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培训。培训活动为教师们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青年教师黄佳、顾纯颖、郦超楠、金静、王娴、沙可、刘娇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撰写了多篇论文,并且有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2.教师们阅读热点杂志,《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设计》、《中国电化教育》等成为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理论支撑。利用“魔力云学术”开展网络阅读,网络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够搜索到同一类的文章,分析比较,江万里、顾纯颖几位教师写出了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献综述。
3.走出去,积极开展交流学习。参加了省市区不同层次的教科研培训,与专家面对面,摆出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三、开展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
秉承着学校数字化的特色,开展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国家级课题《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常态化互动教学研究》、省级课题《数字化学习中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案例研究》分别将在2020年4月、5月结题,课题组成员要做好成果的提炼和辐射。市规划办课题《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课堂的实践研究》在2019年12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中评后要加强互动方式和互动课堂策略的研究;区级课题《学科关键能力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案例研究》在综合组教师的齐心协力下,突破了各学科的壁垒,找到的学科的融通点,合理研究,在2020年初顺利结题;借助新一轮区课题申报的契机,沙可老师承担了新课题的申报工作,在研究初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得到了特级教师徐惠仁的关心与指导。
四、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科室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协助学校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实践、课题研究、成长营培训,是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不同路径。我校的一部分青年教师不断突破自我,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展。刘娇老师被评为了常州市骨干教师,后续将有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
学期初,结合学生暑期活动开展了“红色革命”主题课程,各班级师生制作PPT,回顾、交流暑假生活,学生讲述了爱学习、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各自不同的做法,立志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制作了小红书,记录开学愿望,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社团课程丰富多彩,深受学生的喜爱。课程教师自主开发教材,上好每一节社团课,注重对课程的评价。在这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社团,射击社团蜚声常州市,我校也因此获得了常州市射击特色学校。田径、踢毽社团的戴翼、王晨阳、袁英南老师也辛勤付出,在区比赛中获得佳绩。科学社团老师带领孩子们奋力拼搏,在市比赛一展风采。其它社团也积累了丰富的过程性资料,在社团评比中竞相媲美。
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学习、发展不均衡。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助推教师的发展?如何打通教师发展、上升的途径?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第二,课题研究动力不足,下学期要通过实践研究带动课题团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