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同行 礼仪助力成长
—天宁区宋子吉班主任工作室第十八次活动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学以致用的修行;每一次奔跑,都是为了凝聚更好的教育力量。为赋能家校社共育,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提升。2024年1月2日下午,宋子吉班主任发展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线上集结,开展第十八次活动,围绕“家校共育学生礼仪习惯”展开研讨。
一、课堂展示
首先,工作室成员一起观摩了两堂班队课,分别是香梅小学姜婧茹老师执教的《博物馆奇妙夜》和博爱小学魏倩云老师执教的《“让”的选择》。两位老师在班会课上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亲身实践、视频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以重视学生的体验感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文明礼仪,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二、交流研讨
随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结合实际分享了听课感受。
唐玲燕:姜老师的课堂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寻找丢失文物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文明参观的重要性。同时,视频中的角色表现自然,对话流畅,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许云:魏老师这节课结尾环节比较有新意,对孩子在生活中要不要让有指导价值,用“记录、点赞、拍摄、实践、写下”的多种方式表达对“让”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这是在正面引导学生要发扬传统美德,要做个礼让的好孩子。
江雨榕:两节课让我感受到主题化、活动化、体验化的情境的丰富作用,以灵活生动的课堂和自然妥帖的教育替代了传统说教方式的枯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学生围绕主题,身处情境,在丰富有趣的体验中自主观察、思考、实践和发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陶艺:魏老师设计生活调查问卷、实际情境选择、法规补充了解、礼仪故事游戏、热点新闻辩论、交换观点二次辩论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知道“让”和“不让”的原则,真正去思考什么时候该让,什么时候不用让。
蒋核芳:姜老师设置了一个大情境,让学生化身小侦探,既能引出姜老师设置的线索,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而且一条条的线索,引出了一条条不同的规则。
董凝艺:两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引导也很到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效果较好。
张敏:魏老师这次的班队课活动安排有序列性。前期数据分析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开展活动。以“吃饭有礼”导入,将学生带入“让”之情境,演一演、议一议,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以礼相让。
三、示范引领
最后,宋子吉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对本次研讨活动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赞扬了两位老师的班队设计,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博物馆奇妙夜》这节课在参观时可以给每位孩子发评分标准卡,给自己参观的表现打打分,如:安静地参观,小声地交流仔细地观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抓手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家校共育的部分有点轻描淡写,力度不够,可以在课前先向家长调查学生参观礼仪的情况,或者课后用所学内容指导家长和孩子的参观行为。《“让”的选择》这节课要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孩子的感受,两位小主持人在小组讨论等环节时也可以加入其中。“让”的实践活动表,内容有五项,活动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改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应该是有温度的,乐于参与的,在一定的情境中渲染激发出来的。在家校共育环节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家人身上“让”的行为,用今天的学习所得去指导他人的行为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相信这样的活动学生是乐于参与的,家长也是乐于配合的。
通过此次活动,成员们都有所悟,有所得,在思维碰撞中有了新的生成,写下了深刻的感受。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有新的成长。新的一年,我们满怀着希望和憧憬,与孩子一同成长,我们将重视家校合作,努力营造共育氛围,助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