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掠春意 研思沐春风 ——牟文娟教师发展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
春天的魅力在于生机和勃发,教学的魅力在于钻研和提升,牟文娟工作室也在近日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的小组研讨,各小组的老师们积极分享了假期收获,群策群力为开课老师备课。
毛俊颖小组:张梦影研读论文后,深感数字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助力巨大,能构建学习环境、实现因材施教。单和芳介绍了用 QQ 辅助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宋玉借助光速写作APP优化作文教学。毛俊颖分享了数字全景技术用于《赵州桥》教学的得失。最后,牟校讲述了假期运用智能体、生成短视频的尝试。牟校鼓励我们摒弃客观条件限制,努力把数字化从点的尝试拓展为面的实践。
顾纯颖小组:朱彦青老师在寒假阅读了叶丽新老师的专著《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研究》,同时还读了和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相关的一些硕士论文和期刊。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思考了论文主要结构是:第一,阐述智慧教学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智慧课堂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二步,论述智慧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包括突破教材限制、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高效及时的反馈评价等。第三部分结合具体的教案案例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随后丁雨莲老师结合数字化技术分享了《漏》的课堂设计。其他老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顾纯颖老师就对话教学的流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戴文婧老师就“讯飞星火”、“即梦AI”和“剪映”等数字化技术的适时运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朱彦青老师结合语文要素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路思佳老师结以情境化朗读为契机进行思考。
牟校全程参与本次讨论,并指导我们课堂实践最重要的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现在新趋势下各种新技术的运用。课堂上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精准性、个性化和自主性。
许步芸小组:首先组内成员进行了假期阅读书籍分享。许步芸老师带来了《给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这本书。书中以大量详实的案例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向我们介绍了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大数据,能精准洞察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学习偏好等,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张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人工智能支持教与学的30种方式,列举了AI在教学领域的不同应用案例。此外,张老师还谈了这本书带给她的思考。钟瑮君老师最后向我们讲解了《AIGC重塑教育》这本书带给她的启发。
接下来,小组进行了自己的论文分享。张祎老师简单讲了自己的《智慧AI下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评价》的框架。许步芸老师则就《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评价的实践与探究》阐述了自己构思与想法。
最后,针对张祎老师的讲座思路大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与建议。
蒋核芳小组:深度阅读:从经验型听课走向专业型观察
活动伊始,朱丽婷老师以《从"听课工具人"到"课堂诊断师"的蜕变》为题,分享了阅读《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心得体会。她结合教学实际,用三个生动比喻阐述了专业听评课的要义:首先,听课要像"带着放大镜"做专业观察,避免走马观花;其次,课堂观察需如"交警查酒驾"般目标明确,聚焦关键问题;最后,评课要成为善用"三明治法则"的达人,实现建设性反馈。
"朱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专业化的听评课应该像医生会诊一样严谨规范。"吴周老师感慨道。
创新实践:当经典名著遇见智能科技
王文霞老师带来了《鲁滨逊漂流记》读中推进课的教学设计。该课例创新性地采用"AI+阅读"的融合模式,设计了三个递进式学习任务:首先通过"AI绘图猜情节"激活阅读兴趣;其次借助"文本与图像比对"培养细节品读能力;最后通过"人物形象修正"提升批判性思维。
"这个教学设计既守住了文学鉴赏的本真,又融入了智能时代的特色,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阅读理解。"蒋核芳老师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
智慧碰撞:共话教育新生态
在研讨环节,组员们围绕"专业听评课常态化实施"和"信息技术与名著教学深度融合"两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理论层面的思考,也有实践层面的建议,现场研讨氛围浓厚而富有成效。
牟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我们的教师既要做严谨专业的'课堂诊断师',又要做勇于创新的'教学设计师'。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我们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学他人之长,促自身成长,一路前行,一路生花。